地震同震形變是發震斷層在地表造成的永久靜態位移,快速確定同震形變場可為分析地震破裂特征、判定余震的地點和震情趨勢提供參考。同震形變大的地方一般接近地震的震中,因此,快速確定同震形變場也可為震后應急救援力量的部署提供參考。
四川瀘定6.8級地震發生后,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孟國杰研究團隊迅速收集震中300公里范圍內118個GNSS連續站的觀測數據,基于震前7天和震后3天的GNSS觀測數據,通過精密計算初步獲得了這次地震的同震形變場。
圖1 瀘定地震同震形變場
結果顯示同震形變場與本次地震左旋剪切的震源機制相一致,鮮水河斷裂左側,位于康定附近的GNSS測站(SYB1、LS22)具有南東方向的同震位移,南部GNSS測站(SCJL、LS23、SYD9)具有南南西方向的同震位移,其中九龍縣灣壩站(LS23)測站的位移量達20毫米;鮮水河斷裂右側,位于瀘定、雅安附近的GNSS測站(LS10、SCTQ)具有北東東方向的同震位移,往南距震中東南50公里處的石棉縣安順場(SYD5)測站具有北西方向23毫米的最大位移,稍往南的石棉站(SCSM)具有北西西方向20毫米的位移。遠離震中的GNSS站同震位移較小。
下一步將繼續對GNSS觀測數據進行處理,更新和精化同震形變場,分析震后變形過程,為震情趨勢研判提供科技支撐。